卷三十二杂修摄部一
服气疗病
《元阳经》曰:常以鼻内气,含而漱,满舌料唇齿咽之,一日一夜得千咽,甚佳。当少饮食,多则气逆,百脉闭。百脉 闭则气不行,气水行则生病。
《玄示》曰:志者,气之帅也;气者,体之充也。善者遂其生,恶者丧其形。故行气之法,少食自节,动其形,和其气, 志意专一,固守中外,上下俱闭,神周形骸调畅,四溢修守, 关元满而足实,因之而众邪自出。
彭祖曰:常闭气内息,从平旦至日中,乃跪坐拭目,摩搦身体,舐唇咽唾,服气数十,乃起行言笑。其偶有疲倦不安, 便导引闭气,以攻所患,必存其身头面、九窍、五脏、四肢, 至于发端,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,起于鼻口,下达十指末, 则澄和真神,不须针药灸刺。凡行气欲除百病,随所在作念之。 头痛念头,足痛念足,和气往攻之,从时至时,便自消矣。时 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,汗出周身则解矣。行气闭气,虽是治身 之要,然当先达解其理趣。又宜空虚,不可饱满。若气有结滞, 不得空流,或致疮节,譬如泉源不可壅遏。若食生鱼、生菜、 肥肉,及喜怒忧恚不除,而以行气,令人发上气。凡欲学行气, 皆当以渐。
刘安曰:食生吐死,可以长存。谓鼻内气为生也。凡人不能服气,从朝至暮常习不息,徐而舒之,但令鼻内口吐,所谓 吐故纳新也。
《服气经》曰:道者,气也。保气则得道,得道则长存。神者,精也。保精则神明,神明则长生。精者,血脉之川流, 守骨之灵神也。精去则骨枯,骨枯则死矣。是以为道务宝其精。 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,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,当以生气时正 偃卧,瞑目握固(握固者,如婴儿)扌卷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) ,闭气不息,于心中数至二百,乃口吐气出之。日增息,如此 身神具,五脏安。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,华盖明。华盖明则耳 目聪明,举身无病,邪不忓人也。凡行气,以鼻内气,以口吐 气,微而引之,名曰长息。内气有一,吐气有六。内气一者, 谓吸也;吐气六者,谓吹、呼、唏、呵、嘘、呬,皆出气也。 凡人之息,一呼一吸,元有此数。欲为长息吐气之法,时寒可 吹,温可呼,委曲治病,吹以去热,呼以去风,唏以去烦,呵 以下气,嘘以散滞,呬以解极。凡人极者,则多嘘呬。道家行 气,多不欲嘘呬。嘘呬者长息之心也。此男女俱存法,法出于 仙经。行气者,先除鼻中毛,所谓通神之路。若天恶风猛、大 寒大热时,勿取气。
《明医论》云:疾之所起,自生五劳,五劳既用,二藏先损,心肾受邪,腑脏俱病。五劳者:一曰志劳,二曰思劳,三 曰心劳,四曰忧劳,五曰疲劳。五劳则生六极:一曰气极,二 曰血极,三曰筋极,四曰骨极,五曰精极,六曰髓极。六极即 为七伤,七伤故变为七痛,七痛为病,令人邪气多正气少,忽 忽喜怒悲伤,不乐饮食,不生肌肤,颜色无泽,发白枯槁,甚 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,四肢拘急挛缩,百关隔塞,羸瘦短气, 腰脚疼痛。此由早娶,用精过差,血气不足,极劳之所致也。 凡病之来,不离于五脏,事须识相。若不识者,勿为之耳。心 藏病者,体有冷热,呼吸二气出之;肺藏病者,胸膈胀满,嘘 出之;脾藏病者,体上游风<风>々,身痒疼闷,唏气出之。 肝藏病者,眼疼,愁忧不乐,呵气出之。已上十二种调气法, 但常以鼻引气,口中吐气,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。 若患者依此法,皆须恭敬用心为之,无有不差,此即愈病长生 要术也。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