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语集注卷六
颜渊第十二 凡二十四章
颜渊问仁。子曰 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克, 胜也。己,谓身之私欲也。复,反也。礼者,天理之节文也。 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。盖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 能不坏于人欲。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,则事皆天理, 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。归,犹与也。又言一日克己复礼,则 天下之人皆与其仁,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。又言为仁由己 而非他人所能预,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。日日克之,不以 为难,则私欲净尽,天理流行 ,而仁不可胜用矣 。程子曰: “非礼处便是私意。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须是克尽己私,皆 归于礼,方始是仁。”又曰:“克己复礼,则事事皆仁,故曰天 下归仁。”谢氏曰:“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。”颜渊曰: “请问其目。”子曰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 勿动。”颜渊曰:“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目,条件也。颜 渊闻夫子之言,则于天理人欲之际,已判然矣,故不复有所疑 问,而直请其条目也。非礼者,己之私也。勿者,禁止之辞。 是人心之所以为主,而胜私复礼之机也。私胜,则动容周旋无 不中礼,而日用之间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。事,如事事之事。 请事斯语,颜子默识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,故直以为己 任而不疑也。程子曰 :“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,子曰,‘非礼 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’,四者身之用也 。由 乎中而应乎外,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。颜渊事斯语,所以进于 圣人。后之学圣人者,宜服膺而勿失也,因箴以自警。其视箴 曰:‘心兮本虚,应物无迹。操之有要,视为之则。蔽交于前, 其中则迁。制之于外,以安其内。克己复礼,久而诚矣 。’其 听箴曰:‘人有秉彝,本乎天性。知诱物化,遂亡其正。卓彼 先觉,知止有定。闲邪存诚,非礼勿听。’其言箴曰:‘人心之 动,因言以宣。发禁躁妄,内斯静专。矧是枢机,兴戎出好, 吉凶荣辱,惟其所召。伤易则诞,伤烦则支,己肆物忤,出悖 来违。非法不道,钦哉训辞!’其动箴曰‘哲人知几,之于思; 志士励行,守之于为。顺理则裕,从欲惟危;造次克念,战兢 自持。习与性成,圣贤同归。’”愚按:此章问答,乃传授心法 切要之言。非至明不能察其几,非至健不能致其决。故惟颜子 得闻之,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程子之箴,发明亲切,学 者尤宜深玩。
仲弓问仁。子曰 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仲弓曰:“雍虽不 敏,请事斯语矣。”敬以持己,恕以及物,则私意无所容而心 德全矣。内外无怨,亦以其效言之,使以自考也 。程子曰: “孔子言仁,只说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看其气象, 便须心广体胖,动容周旋中礼。惟谨独,便是守之之法。”或 问:“出门使民之时,如此可也;未出门使民之时,如之何?” 曰:“此俨若思时也,有诸中而后见于外。观其出门使民之时, 其敬如此,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。非因出门使民,然后有此敬 也。”愚按:克己复礼,干道也;主敬行恕,坤道也 。颜、冉 之学,其高下浅深,于此可见。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 有得焉,亦将无己之可克矣。
司马牛问仁。司马牛,孔子弟子,名犁,向魋之弟。子曰:“仁者其言也讱。”讱,音刃。讱,忍也,难也 。仁者心存而 不放,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 ,盖其德之一端也 。夫子以 牛多言而躁,故告之以此。使其于此而谨之,则所以为仁之方, 不外是矣。曰 :“其言也讱,斯谓之仁已乎?”子曰:“为之 难,言之得无讱乎?”牛意仁道至大,不但如夫子之所言,故 夫子又告之以此。盖心常存,故事不苟,事不苟,故其言自有 不得而易者,非强闭之而不出也。杨氏曰“观此及下章再问之 语,牛之易其言可知。”程子曰:“虽为司马牛多言故及此, 然圣人之言,亦止此为是。”愚谓牛之为人如此,若不告之以 其病之所切,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,则以彼之躁,必不能深 思以去其病,而终无自以入德矣。故其告之如此。盖圣人之言, 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,然其切于学者之身,而皆为入德之要, 则又初不异也。读者其致思焉。
司马牛问君子。子曰 :“君子不忧不惧。”向魋作乱,牛常忧惧。故夫子告之以此曰:“不忧不惧,斯谓之君子已乎?” 子曰 :“ 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?”夫,音扶。牛之再问, 犹前章之意,故复告之以此。疚,病也。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 于心,故能内省不疚,而自无忧惧,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。 晁氏曰 :“不忧不惧,由乎德全而无疵。故无入而不自得,非 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也。”
司马牛忧曰 :“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”牛有兄弟而云然者,忧其为乱而将死也。子夏曰 :“商闻之矣:盖闻之夫子。 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命禀于有生之初,非今所能移;天莫之 为而为,非我所能必,但当顺受而已。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 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?”既安 于命,又当修其在己者。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,接人 以恭而有节文,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,如兄弟矣。盖子夏欲以 宽牛之忧,故为是不得已之辞,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。胡氏曰: “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广司马牛之意,意圆而语滞者 也,惟圣人则无此病矣。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,则以蔽于 爱而昧于理,是以不能践其言尔。”
子张问明。子曰 :“浸润之谮,肤受之愬,不行焉。可谓明也已矣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,可谓远也已矣 。”谮, 庄荫反。愬,苏路反。○浸润,如水之浸灌滋润,渐渍而不骤 也。谮,毁人之行也。肤受,谓肌肤所受,利害切身。如易所 谓“剥床以肤,切近灾”者也。愬,愬己之冤也。毁人者渐渍 而不骤,则听者不觉其入,而信之深矣。愬冤者急迫而切身, 则听者不及致详,而发之暴矣。二者难察而能察之,则可见其 心之明,而不蔽于近矣。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,故其辞繁 而不杀,以致丁宁之意云。杨氏曰 :“骤而语之,与利害不切 于身者,不行焉,有不待明者能之也。故浸润之谮、肤受之愬 不行,然后谓之明,而又谓之远。远则明之至也。书曰 :‘视 远惟明。’”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