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论语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5 15:33

论语集注卷二

里仁第四 凡二十六章


  子曰 :“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”处,上声。焉,于虔反。知,去声。里有仁厚之俗为美。择里而不居于是焉, 则失其是非之本心,而不得为知矣。

  子曰 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,不可以长处乐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乐,音洛。知,去声。约,穷困也。利,犹贪也, 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。不仁之人 ,失其本心,久约必滥, 久乐必淫。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,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 所守,盖虽深浅之不同,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。谢氏曰 :“仁 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,非有所存而自不亡,非有所理而自 不乱,如目视而耳听,手持而足行也。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, 谓之有所得则未可。有所存斯不亡,有所理斯不乱,未能无意 也。安仁则一,利仁则二。安仁者非颜闵以上,去圣人为不远, 不知此味也。诸子虽有卓越之才,谓之见道不惑则可,然未免 于利之也。”

  子曰 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。”好、恶,皆去声 。唯之为言独也。盖无私心,然后好恶当于理,程子所谓“得其公 正”是也。游氏曰 :“好善而恶恶,天下之同情,然人每失其 正者,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。惟仁者无私心,所以能好恶也。”

  子曰 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”恶,如字。苟,诚也。志者,心之所之也。其心诚在于仁,则必无为恶之事矣。杨氏 曰:“苟志于仁,未必无过举也,然而为恶则无矣。”

  子曰 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恶,去声。不 以其道得之,谓不当得而得之。然于富贵则不处,于贫贱则不 去,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。君子去仁,恶乎成名?恶, 平声。言君子所以为君子,以其仁也。若贪富贵而厌贫贱,则 是自离其仁,而无君子之实矣,何所成其名乎?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造,七到反。沛,音贝。 终食者,一饭之顷。造次,急遽苟且之时。颠沛,倾覆流离之 际。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,不但富贵、贫贱、取舍之间而已 也。言君子为仁,自富贵、贫贱、取舍之间,以至于终食、造 次、颠沛之顷,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。然取舍之分明,然后 存养之功密;存养之功密,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。

  子曰 :“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之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好、恶,皆去声。 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、恶不仁者。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,故 天下之物无以加之。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,故其所以为仁 者,必能绝去不仁之事,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。此皆成德之事, 故难得而见之也 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?我未见力不足 者。言好仁恶不仁者,虽不可见,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 于仁,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。盖为仁在己,欲之则是,而 志之所至,气必至焉。故仁虽难能,而至之亦易也。盖有之矣, 我未之见也。”盖,疑辞。有之,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 。盖人 之气质不同,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,欲进而不能者,但我 偶未之见耳。盖不敢终以为易,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。 此章言仁之成德,虽难其人,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,则亦无不 可至之理。但用力而不至者,今亦未见其人焉,此夫子所以反 复而叹惜之也。

  子曰 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 ,斯知仁矣。”党,类也。程子曰 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类。君子常失于厚,小人 常失于薄;君子过于爱,小人过于忍。”尹氏曰:“于此观之, 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。”吴氏曰:“后汉吴佑谓:‘掾以亲故: 受污辱之名,所谓观过知仁’是也。”愚按:此亦但言人虽有 过,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,非谓必俟其有过,而后贤否可知也。

  子曰 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道者,事物当然之理 。苟得闻之,则生顺死安,无复遗恨矣。朝夕,所以甚言其时之近。 程子曰“言人不可以不知道,苟得闻道,虽死可也 。”又曰: “皆实理也,人知而信者为难。死生亦大矣!非诚有所得,岂 以夕死为可乎?”

  子曰 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心欲求道,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,其识趣之卑陋甚矣,何足 与议于道哉?程子曰 :“志于道而心役乎外,何足与议也?”

  子曰 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无适也,无莫也,义之与比。”适,丁历反。比,必二反。○适,专主也。春秋传曰“吾谁适 从”是也。莫,不肯也。比,从也。谢氏曰:“适,可也。莫, 不可也。无可无不可 ,苟无道以主之,不几于猖狂自恣乎? 此佛老之学,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,而卒得罪于圣人也。 圣人之学不然,于无可无不可之间,有义存焉。然则君子之心, 果有所倚乎?”

  子曰 :“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怀,思念也。怀德,谓存其固有之善。怀土,谓溺其所处之安。 怀刑,谓畏法。怀惠,谓贪利。君子小人趣向不同,公私之间 而已。尹氏曰“乐善恶不善,所以为君子;苟安务得,所以为 小人。”

  子曰 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”放,上声。孔氏曰 :“放,依也。多怨,谓多取怨。”○程子曰:“欲利于己,必害于人, 故多怨。”

  子曰 :“能以礼让为国乎?何有?不能以礼让为国,如礼何?”让者,礼之实也。何有,言不难也。言有礼之实以为国, 则何难之有,不然,则其礼文虽具,亦且无如之何矣,而况于 为国乎?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