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论语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5 10:25

论语集注卷三


  此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,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。胡氏以为疑多子贡之徒所记云。

  子谓公冶长 ,“可妻也。虽在缧绁之中,非其罪也 ”。以其子妻之。妻,去声,下同。缧,力追反。绁,息列反。公冶 长,孔子弟子。妻,为之妻也。缧,黑索也。绁,挛也。古者 狱中以黑索拘挛罪人。长之为人无所考,而夫子称其可妻,其 必有以取之矣。又言其人虽尝陷于缧绁之中,而非其罪,则固 无害于可妻也。夫有罪无罪,在我而已,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 哉?子谓南容 ,“邦有道,不废;邦无道,免于刑戮”。以其 兄之子妻之。南容,孔子弟子,居南宫。名绦,又名适。字子 容,谥敬叔。孟懿子之兄也。不废,言必见用也。以其谨于言 行,故能见用于治朝,免祸于乱世也。事又见第十一篇。或曰: “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,故圣人以其子妻长,而以兄子妻容, 盖厚于兄而薄于己也。”程子曰:“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。 凡人避嫌者,皆内不足也,圣人自至公,何避嫌之有?况嫁女 必量其才而求配,尤不当有所避也。若孔子之事,则其年之长 幼、时之先后皆不可知,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。避嫌之事,贤 者且不为,况圣人乎?”

  子谓子贱 ,“君子哉若人!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”?焉,于虔反。子贱,孔子弟子,姓宓,名不齐。上斯斯此人, 下斯斯此德。子贱盖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者。故夫子既叹其贤, 而又言若鲁无君子,则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?因以见鲁之多 贤也。苏氏曰 :“称人之善,必本其父兄师友,厚之至也。”

  子贡问曰 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器也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 :“瑚琏也。”女,音汝。瑚,音胡。琏,力展反。 器者,有用之成材。夏曰瑚,商曰琏,周曰簠簋,皆宗庙盛黍 稷之器而饰以玉,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。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 子贱,故以己为问,而孔子告之以此。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, 其亦器之贵者欤?

  或曰 :“雍也仁而不佞。”雍,孔子弟子,姓冉,字仲弓。佞,口才也。仲弓为人重厚简默,而时人以佞为贤,故美其优 于德,而病其短于才也。子曰 :“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,屡憎 于人。不知其仁,焉用佞?”焉,于虔反。御,当也,犹应答 也。给,辨也。憎,恶也。言何用佞乎?佞人所以应答人者, 但以口取辨而无情实,徒多为人所憎恶尔。我虽未知仲弓之仁, 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,不足以为病也。再言焉用佞,所以深晓 之。或疑仲弓之贤而夫子不许其仁,何也?曰:仁道至大,非 全体而不息者,不足以当之。如颜子亚圣,犹不能无违于三月 之后;况仲弓虽贤,未及颜子,圣人固不得而轻许之也。”

  子使漆雕开仕。对曰 :“吾斯之未能信。”子说。说,音悦。漆雕开,孔子弟子,字子若。斯,指此理而言。信,谓真 知其如此,而无毫发之疑也。开自言未能如此,未可以治人, 故夫子说其笃志。程子曰:“漆雕开已见大意,故夫子说之。” 又曰 :“古人见道分明,故其言如此。”谢氏曰:“开之学无可 考。然圣人使之仕,必其材可以仕矣。至于心术之微,则一毫 不自得,不害其为未信。此圣人所不能知,而开自知之。其材 可以仕,而其器不安于小成,他日所就,其可量乎?夫子所以 说之也。”

  子曰 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从我者其由与?”子路闻之喜。子曰 :“由也好勇过我,无所取材。”桴,音孚。从、 好,并去声。与,平声。材,与裁同,古字借用。桴,筏也。 程子曰 :“浮海之叹,伤天下之无贤君也。子路勇于义,故谓 其能从己,皆假设之言耳。子路以为实然,而喜夫子之与己, 故夫子美其勇,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,以适于义也。”

  孟武伯问 :“子路仁乎?”子曰:“不知也。”子路之于仁,盖日月至焉者。或在或亡,不能必其有无,故以不知告之。 又问。子曰:“由也,千乘之国,可使治其赋也,不知其仁也。” 乘,去声。赋,兵也 。古者以田赋出兵,故谓兵为赋,春秋 传所谓“悉索敝赋”是也。言子路之才,可见者如此,仁则不 能知也。“求也何如?”子曰:“求也,千室之邑,百乘之家, 可使为之宰也,不知其仁也 。”千室,大邑。百乘,卿大夫之 家。宰,邑长家臣之通号。“赤也何如?”子曰:“赤也,束带 立于朝,可使与宾客言也,不知其仁也 。”朝,音潮。赤,孔 子弟子,姓公西,字子华。

  子谓子贡曰 :“女与回也孰愈?”女,音汝,下同。愈,胜也。对曰 :“赐也何敢望回。回也闻一以知十,赐也闻一以 知二。”一,数之始。十,数之终。二者,一之对也 。颜子明 睿所照,即始而见终;子贡推测而知,因此而识彼 。“无所不 悦,告往知来”,是其验矣。子曰:“弗如也!吾与女弗如也。” 与,许也。胡氏曰 :“子贡方人,夫子既语以不暇,又问其 与回孰愈,以观其自知之如何。闻一知十,上知之资,生知之 亚也。闻一知二,中人以上之资,学而知之之才也。子贡平日 以己方回,见其不可企及,故喻之如此。夫子以其自知之明, 而又不难于自屈,故既然之,又重许之。此其所以终闻性与天 道,不特闻一知二而已也。”

  宰予昼寝。子曰 :“朽木不可雕也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,于予与何诛。”朽,许久反。杇,音污。与,平声,下同 。昼 寝,谓当昼而寐。朽,腐也。雕,刻画也。杇,镘也。言其志 气昏惰,教无所施也。与,语辞。诛,责也。言不足责,乃所 以深责之。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 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于予与改是。”行,去声 。宰予能言而 行不逮,故孔子自言于予之事而改此失,亦以重警之也。胡氏 曰:“‘子曰 ’疑衍文,不然,则非一日之言也。”范氏曰: “君子之于学,惟日孜孜,毙而后已,惟恐其不及也。宰予昼 寝,自弃孰甚焉,故夫子责之。”胡氏曰:“宰予不能以志帅 气,居然而倦。是宴安之气胜,儆戒之志惰也。古之圣贤未尝 不以懈惰荒宁为惧,勤励不息自强,此孔子所以深责宰予也。 听言观行,圣人不待是而后能,亦非缘此而尽疑学者。特因此 立教,以警群弟子,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。”

  子曰 :“吾未见刚者。”或对曰:“申枨。”子曰:“枨也欲,焉得刚?”焉,于虔反。刚,坚强不屈之意,最人所难能 者,故夫子叹其未见。申枨,弟子姓名。欲,多嗜欲也。多嗜 欲 ,则不得为刚矣。程子曰 :“人有欲则无刚,刚则不屈于 欲。”谢氏曰:“刚与欲正相反。能胜物之谓刚 ,故常伸于万 物之上;为物揜之谓欲,故常屈于万物之下。自古有志者少, 无志者多,宜夫子之未见也。枨之欲不可知,其为人得非悻悻 自好者乎?故或者疑以为刚,然不知此其所以为欲尔。”

  子贡曰 :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。”子曰:“赐也,非尔所及也。”子贡言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, 我亦不欲以此加之于人。此仁者之事,不待勉强,故夫子以为 非子贡所及。程子曰 :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,吾亦欲无加诸人, 仁也;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,恕也。恕则子贡或能勉之, 仁则非所及矣。”愚谓无者自然而然,勿者禁止之谓,此所以 为仁恕之别。

  子贡曰 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文章,德之见乎外者,威仪文辞皆是也 。性 者,人所受之天理;天道者,天理自然之本体,其实一理也。 言夫子之文章,日见乎外,固学者所共闻;至于性与天道,则 夫子罕言之,而学者有不得闻者。盖圣门教不躐等,子贡至是 始得闻之,而叹其美也。程子曰 :“此子贡闻夫子之至论而叹 美之言也。”

  子路有闻,未之能行,唯恐有闻。前所闻者既未及行,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。范氏曰 :“子路闻善,勇于必行, 门人自以为弗及也,故着之。若子路,可谓能用其勇矣。”

  子贡问曰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?”子曰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好,去声。孔文子 ,卫大夫,名 圉。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,位高者多耻下问。故谥法有以“勤 学好问”为文者,盖亦人所难也。孔圉得谥为文,以此而已。 苏氏曰 :“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。疾通于初妻之娣, 文子怒,将攻之。访于仲尼,仲尼不对,命驾而行。疾奔宋, 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。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,此子贡之所以疑 而问也。孔子不没其善,言能如此,亦足以为文矣,非经天纬 地之文也。”

  子谓子产,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 。”子产,郑大夫公孙侨。恭,谦逊 也。敬,谨恪也。惠,爱利也。使民义,如都鄙有章、上下有 服、田有封洫、庐井有伍之类。吴氏曰 :“数其事而责之者, 其所善者多也,臧文仲不仁者三、不知者三是也。数其事而称 之者,犹有所未至也,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。今或以一言 盖一人、一事盖一时,皆非也。”

  子曰:“晏平仲善与人交,久而敬之。”晏平仲,齐大夫,名婴。程子曰 :“人交久则敬衰,久而能敬,所以为善。”

  子曰 :“臧文仲居蔡,山节藻梲,何如其知也?”梲,章悦反。知,去声。臧文仲,鲁大夫臧孙氏,名辰。居,犹藏也。 蔡,大龟也。节,柱头斗栱也。藻,水草名。梲,梁上短柱也。 盖为藏龟之室,而刻山于节、画藻于梲也。当时以文仲为知, 孔子言其不务民义,而谄渎鬼神如此,安得为知?春秋传所谓 作虚器,即此事也。张子曰 :“山节藻梲为藏龟之室,祀爰居 之义,同归于不知宜矣。”

  子张问曰 :“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,无喜色;三已之,无愠色。旧令尹之政,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?”子曰:“忠矣。” 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,焉得仁?”知,如字。焉,于 虔反。令尹,官名,楚上卿执政者也。子文,姓斗,名谷于菟。 其为人也,喜怒不形,物我无闲,知有其国而不知有其身,其 忠盛矣 ,故子张疑其仁 。然其所以三仕三已而告新令尹者, 未知其皆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也,是以夫子但许其忠,而未 许其仁也。“崔子弒齐君,陈文子有马十乘,弃而违之。至于 他邦,则曰:‘犹吾大夫崔子也 。’违之。之一邦,则又曰:

  ‘犹吾大夫崔子也 。’违之。何如?”子曰:“清矣。”曰:“仁矣乎?”曰:“未知。焉得仁?”乘,去声。崔子,齐大 夫,名杼。齐君,庄公,名光。陈文子,亦齐大夫,名须无。 十乘,四十匹也。违,去也。文子洁身去乱,可谓清矣,然未 知其心果见义理之当然,而能脱然无所累乎?抑不得已于利害 之私,而犹未免于怨悔也。故夫子特许其清,而不许其仁。愚 闻之师曰:“当理而无私心,则仁矣。今以是而观二子之事, 虽其制行之高若不可及,然皆未有以见其必当于理,而真无私 心也。子张未识仁体,而悦于苟难,遂以小者信其大者,夫子 之不许也宜哉。”读者于此,更以上章“不知其仁”、后篇“仁 吾不知”之语幷与三仁夷齐之事观之,则彼此交尽,而仁之为 义可识矣。今以他书考之,子文之相楚,所谋者无非僭王猾夏 之事。文子之仕齐,既失正君讨贼之义,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 焉,则其不仁亦可见矣。

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 :“再,斯可矣。”三,去声。季文子,鲁大夫,名行父。每事必三思而后行,若使晋 而求遭丧之礼以行,亦其一事也。斯,语辞。程子曰 :“为恶 之人,未尝知有思,有思则为善矣。然至于再则已审,三则私 意起而反惑矣,故夫子讥之。”愚按:季文子虑事如此,可谓 详审,而宜无过举矣。而宣公篡立,文子乃不能讨,反为之使 齐而纳赂焉,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?是以君子务 穷理而贵果断,不徒多思之为尚。

  子曰 :“宁武子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。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知,去声。○宁武子,卫大夫,名俞 。按春 秋传,武子仕卫,当文公、成公之时。文公有道,而武子无事 可见,此其知之可及也。成公无道,至于失国,而武子周旋其 闲,尽心竭力,不避艰险。凡其所处,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 肯为者,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,此其愚之不可及也。程子曰: “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,故曰不可及也。亦有不当愚者,比干 是也。”

  子在陈曰 :“归与!归与!吾党之小子狂简,斐然成章,不知所以裁之 。”与,平声。斐,音匪。此孔子周流四方,道 不行而思归之叹也。吾党小子,指门人之在鲁者。狂简,志大 而略于事也。斐,文貌。成章,言其文理成就,有可观者。裁, 割正也。夫子初心,欲行其道于天下,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。 于是始欲成就后学,以传道于来世。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, 以为狂士志意高远,犹或可与进于道也。但恐其过中失正,而 或陷于异端耳,故欲归而裁之也。

  子曰:“伯夷、叔齐不念旧恶,怨是用希。”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。孟子称其“不立于恶人之朝,不与恶人言。与 乡人立,其冠不正,望望然去之,若将浼焉 。”其介如此,宜 若无所容矣,然其所恶之人,能改即止,故人亦不甚怨之也。 ○程子曰:“不念旧恶,此清者之量。”又曰:“二子之心, 非夫子孰能知之?”

  子曰 :“孰谓微生高直?或乞醯焉,乞诸其邻而与之。”醯,呼西反。微生姓,高名,鲁人,素有直名者。醯,醋也。 人来乞时,其家无有,故乞诸邻家以与之。夫子言此,讥其曲 意殉物,掠美市恩,不得为直也。程子曰 :“微生高所枉虽小, 害直为大。”范氏曰“是曰是、非曰非、有谓有、无谓无,曰 直。圣人观人于其一介之取予,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。故以微 事断之,所以教人不可不谨也。”

  子曰 :“巧言、令色、足恭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匿怨而友其人,左丘明耻之,丘亦耻之。”足,将树反 。足,过 也。程子曰 :“左丘明,古之闻人也。”谢氏曰:“二者之可 耻,有甚于穿窬也。左丘明耻之 ,其所养可知矣 。夫子自言

  ‘丘亦耻之’,盖窃比老、彭之意。又以深戒学者,使察乎此而立心以直也。”

  颜渊、季路侍。子曰 :“盍各言尔志?”盍,音合。盍,何不也。子路曰:“愿车马、衣轻裘,与朋友共。敝之而无憾。” 衣,去声。衣,服之也。裘,皮服。敝,坏也。憾,恨也。颜 渊曰 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伐,夸也。善,谓有能。施, 亦张大之意。劳,谓有功,易曰“劳而不伐 ”是也。或曰: “劳,劳事也。劳事非己所欲,故亦不欲施之于人 。”亦通。 子路曰:“愿闻子之志。”子曰:“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 怀之。”老者养之以安,朋友与之以信,少者怀之以恩。一说: 安之,安我也;信之,信我也;怀之,怀我也。亦通。程子曰: “夫子安仁,颜渊不违仁,子路求仁。”又曰:“子路、颜渊、 孔子之志,皆与物共者也,但有小大之差尔 。”又曰“子路勇 于义者,观其志,岂可以势利拘之哉?亚于浴沂者也。颜子不 自私己,故无伐善;知同于人,故无施劳。其志可谓大矣,然 未免出于有意也 。至于夫子 ,则如天地之化工,付与万物而 己不劳焉,此圣人之所为也。今夫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,人 皆知羁靮之作在乎人,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,圣人之化,亦 犹是也。先观二子之言,后观圣人之言,分明天地气象。凡看 论语,非但欲理会文字,须要识得圣贤气象。”

  子曰 :“已矣乎!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。”已矣乎者,恐其终不得见而叹之也。内自讼者。口不言而心自咎也。 人有过而能自知者鲜矣,知过而能内自讼者为尤鲜。能内自讼, 则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。夫子自恐终不得见而叹之,其警学 者深矣。

  子曰: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。”焉,如字,属上句。好,去声。十室,小邑也。忠信如圣人, 生质之美者也。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,故言此以勉人。言美 质易得,至道难闻,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,不学则不免为乡人 而已。可不勉哉?

  篇内第十四章以前,大意与前篇同。

  子曰 :“雍也可使南面。”南面者,人君听治之位 。言仲弓宽洪简重,有人君之度也。仲弓问子桑伯子,子曰 :“可也 简。”子桑伯子,鲁人,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。 仲弓以夫子许己南面,故问伯子如何。可者,仅可而有所未尽 之辞。简者,不烦之谓。①仲弓曰 :“居敬而行简,以临其民, 不亦可乎?居简而行简,无乃大简乎?”大,音泰。言自处以 敬,则中有主而自治严,如是而行简以临民,则事不烦而民不 扰,所以为可。若先自处以简,则中无主而自治疏矣,而所行 又简,岂不失之太简,而无法度之可守乎?家语记伯子不衣冠 而处,夫子讥其欲同人道于牛马。然则伯子盖太简者,而仲弓 疑夫子之过许与?子曰 :“雍之言然。”仲弓盖未喻夫子可字 之意,而其所言之理,有默契焉者,故夫子然之。程子曰“子 桑伯子之简,虽可取而未尽善,故夫子云可也。仲弓因言内主 于敬而简,则为要直;内存乎简而简,则为疏略,可谓得其旨 矣。”又曰:“居敬则心中无物,故所行自简;居简则先有心 于简,而多一简字矣,故曰太简。”

  ①“谓”字,据文义及各本补。

  哀公问:“弟子孰为好学?”孔子对曰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不幸短命死矣!今也则亡,未闻好学者也。” 好,去声。亡,与无同。迁,移也。贰,复也。怒于甲者,不 移于乙;过于前者,不复于后。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,可谓 真好学矣。短命者,颜子三十二而卒也。既云今也则亡,又言 未闻好学者,盖深惜之,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。程子曰: “颜子之怒,在物不在己,故不迁。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 尝复行,不贰过也。”又曰:“喜怒在事,则理之当喜怒者也, 不在血气则不迁。若舜之诛四凶也,可怒在彼,己何与焉。如 鉴之照物,妍媸在彼 ,随物应之而已,何迁之有 ?”又曰: “如颜子地位,岂有不善?所谓不善,只是微有差失。纔差失 便能知之,纔知之便更不萌作。”张子曰:“慊于己者,不使萌 于再。”或曰:“诗书六艺,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,而夫子独 称颜子为好学。颜子之所好,果何学欤?”程子曰:“学以至 乎圣人之道也。”“学之道奈何?”曰 :“天地储精,得五行之 秀者为人。其本也真而静。其未发也五性具焉,曰仁、义、礼、 智、信。形既生矣,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。其中动而七情出 焉,曰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。情既炽而益荡,其性凿 矣。故学者约其情使合于中,正其心,养其性而已。然必先明 诸心,知所往,然后力行以求至焉。若颜子之非礼勿视、听、 言、动,不迁怒贰过者,则其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也。然其未 至于圣人者,守之也,非化之也。假之以年,则不日而化矣。 今人乃谓圣本生知,非学可至,而所以为学者,不过记诵文辞 之间,其亦异乎颜子之学矣。”

  子华使于齐,冉子为其母请粟。子曰 :“与之釜。”请益。曰:“与之庾。”冉子与之粟五秉。使、为,并去声 。子华, 公西赤也。使,为孔子使也。釜,六斗四升。庾,十六斗。秉, 十六斛。子曰 :“赤之适齐也,乘肥马,衣轻裘。吾闻之也, 君子周急不继富。”衣,去声。乘肥马、衣轻裘 ,言其富也。 急,穷迫也。周者,补不足。继者,续有余。原思为之宰,与 之粟九百,辞。原思,孔子弟子,名宪。孔子为鲁司寇时,以 思为宰。粟,宰之禄也。九百不言其量,不可考。子曰:“毋!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!”毋,禁止辞。五家为邻,二十五家为里, 万二千五百家为乡,五百家为党。言常禄不当辞,有余自可推 之以周贫乏,盖邻、里、乡、党有相周之义。程子曰 :“夫子 之使子华,子华之为夫子使,义也。而冉子乃为之请,圣人宽 容,不欲直拒人。故与之少,所以示不当与也。请益而与之亦 少,所以示不当益也。求未达而自与之多,则己过矣,故夫子 非之。盖赤苟至乏,则夫子必自周之,不待请矣。原思为宰, 则有常禄。思辞其多,故又教以分诸邻里之贫者,盖亦莫非义 也。”张子曰:“于斯二者,可见圣人之用财矣。”

  子谓仲弓曰:“犁牛之子骍且角,虽欲勿用,山川其舍诸?”犁,利之反。骍,息营反。舍,上声。犁,杂文。骍,赤色。 周人尚赤,牲用骍。角,角周正,中牺牲也。用,用以祭也。 山川,山川之神也。言人虽不用,神必不舍也。仲弓父贱而行 恶,故夫子以此譬之。言父之恶,不能废其子之善,如仲弓之 贤,自当见用于世也。然此论仲弓云尔,非与仲弓言也。范氏 曰:“以瞽瞍为父而有舜,以鲧为父而有禹。古之圣贤,不系 于世类,尚矣。子能改父之过,变恶以为美,则可谓孝矣 。”

  子曰:“回也,其心三月不违仁,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。”三月,言其久。仁者 ,心之德 。心不违仁者,无私欲而有其 德也。日月至焉者,或日一至焉,或月一至焉,能造其域而不 能久也。程子曰 :“三月,天道小变之节,言其久也,过此则 圣人矣。不违仁,只是无纤毫私欲。少有私欲,便是不仁 。” 尹氏曰 :“此颜子于圣人,未达一闲者也,若圣人则浑然无闲 断矣。”张子曰:“始学之要,当知‘三月不违’与‘日月至 焉’内外宾主之辨。使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,过此几非在我 者。”

  季康子问 :“仲由可使从政也与?”子曰:“由也果,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:“赐也,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赐也达, 于从政乎何有?”曰 :“求也,可使从政也与?”曰:“求也 艺,于从政乎何有?”与,平声。从政,谓为大夫。果,有决 断。达,通事理。艺,多才能。程子曰 :“季康子问三子之才 可以从政乎?夫子答以各有所长 。非惟三子 ,人各有所长。 能取其长,皆可用也。”

 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。闵子骞曰 :“善为我辞焉。如有复我者,则吾必在汶上矣。”费,音秘。为,去声。汶 ,音问。 闵子骞,孔子弟子,名损。费,季氏邑。汶,水名,在齐南鲁 北竟上。闵子不欲臣季氏,令使者善为己辞。言若再来召我, 则当去之齐。程子曰:“仲尼之门,能不仕大夫之家者,闵子、 曾子数人而已。”谢氏曰:“学者能少知内外之分,皆可以乐 道而忘人之势。况闵子得圣人为之依归,彼其视季氏不义之富 贵,不啻犬彘。又从而臣之,岂其心哉?在圣人则有不然者, 盖居乱邦、见恶人,在圣人则可;自圣人以下,刚则必取祸, 柔则必取辱。闵子岂不能早见而豫待之乎?如由也不得其死, 求也为季氏附益,夫岂其本心哉?盖既无先见之知,又无克乱 之才故也。然则闵子其贤乎?”

  伯牛有疾,子问之,自牖执其手,曰 :“亡之,命矣夫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斯人也而有斯疾也!”夫,音扶 。伯牛, 孔子弟子,姓冉,名耕。有疾,先儒以为癞也。牖,南牖也。 礼:病者居北牖下。君视之,则迁于南牖下,使君得以南面视 己。时伯牛家以此礼尊孔子,孔子不敢当,故不入其室,而自 牖执其手,盖与之永诀也。命,谓天命。言此人不应有此疾, 而今乃有之,是乃天之所命也。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, 亦可见矣。侯氏曰 :“伯牛以德行称,亚于颜、闵。故其将死 也,孔子尤痛惜之。”

  子曰 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 !”食,音嗣。乐,音洛。 箪,竹器。食,饭也。瓢,瓠也。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 不以害其乐,故夫子再言“贤哉回也”以深叹美之。程子曰: “颜子之乐,非乐箪瓢陋巷也,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, 故夫子称其贤 。”又曰:“箪瓢陋巷非可乐,盖自有其乐尔。 其字当玩味,自有深意。”又曰“昔受学于周茂叔,每令寻仲 尼颜子乐处,所乐何事?”愚按:程子之言,引而不发,盖欲 学者深思而自得之。今亦不敢妄为之说。学者但当从事于博文 约礼之诲,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,则庶乎有以得之矣。

  冉求曰 :“非不说子之道,力不足也。”子曰:“力不足者,中道而废。今女画。”说,音悦。女,音汝。力不足者, 欲进而不能。画者,能进而不欲。谓之画者,如画地以自限也。 胡氏曰 :“夫子称颜回不改其乐,冉求闻之,故有是言。然使 求说夫子之道,诚如口之说刍豢,则必将尽力以求之,何患力 之不足哉?画而不进,则日退而已矣,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艺也。”

  子谓子夏曰 :“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儒,学者之称。程子曰 :“君子儒为己,小人儒为人。”○谢氏曰:“君 子小人之分,义与利之闲而已。然所谓利者,岂必殖货财之谓? 以私灭公,适己自便,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。子夏文学虽有 余,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,故夫子语之以此。”

  子游为武城宰。子曰 :“女得人焉尔乎?”曰: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。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女,音汝。 澹,徒甘反。武城,鲁下邑。澹台姓,灭明名,字子羽。径, 路之小而捷者。公事,如饮射读法之类。不由径,则动必以正, 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。非公事不见邑宰,则其有以自守,而 无枉己殉人之私可见矣。杨氏曰 :“为政以人才为先,故孔子 以得人为问。如灭明者,观其二事之小,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。 后世有不由径者,人必以为迂;不至其室,人必以为简。非孔 氏之徒,其孰能知而取之?”愚谓持身以灭明为法,则无苟贱 之羞;取人以子游为法,则无邪媚之惑。

  子曰:“孟之反不伐,奔而殿。将入门,策其马,曰:‘非敢后也 ,马不进也 。’”殿,去声。孟之反,鲁大夫,名侧。 胡氏曰“反即庄周所称孟子反者是也 。”伐,夸功也。奔,败 走也。军后曰殿。策,鞭也。战败而还,以后为功。反奔而殿, 故以此言自揜其功也。事在哀公十一年。谢氏曰 :“人能操无 欲上人之心,则人欲日消、天理日明,而凡可以矜己夸人者, 皆无足道矣。然不知学者欲上人之心无时而忘也,若孟之反, 可以为法矣。”

  子曰:“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,难乎免于今之世矣!”鮀,徒河反。祝,宗庙之官。鮀,卫大夫,字子鱼,有口才。 朝,宋公子,有美色。言衰世好谀悦色,非此难免,盖伤之也。

  子曰 :“谁能出不由户?何莫由斯道也?”言人不能出不由户,何故乃不由此道邪?怪而叹之之辞。○洪氏曰:“人知 出必由户,而不知行必由道。非道远人,人自远尔。”

  子曰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野,野人,言鄙略也。史,掌文书 ,多闻习事,而诚或不足 也。彬彬,犹班班,物相杂而适均之貌。言学者当损有余,补 不足,至于成德,则不期然而然矣。杨氏曰:“文质不可以相 胜。然质之胜文,犹之甘可以受和,白可以受采也。文胜而至 于灭质,则其本亡矣。虽有文,将安施乎?然则与其史也,宁 野。”

  子曰 :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程子曰:“生理本直。罔,不直也,而亦生者,幸而免尔。”

  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好,去声 。乐,音洛。尹氏曰 :“知之者,知有此道也。好之者, 好而未得也。乐之者,有所得而乐之也。”张敬夫曰:“譬之 五谷,知者知其可食者也,好者食而嗜之者也,乐者嗜之而饱 者也。知而不能好,则是知之未至也;好之而未及于乐,则是 好之未至也。此古之学者,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?”

  子曰 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以上之上,上声。语,去声。语,告也。言教人者 ,当 随其高下而告语之,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。张敬夫曰: “圣人之道,精粗虽无二致,但其施教,则必因其材而笃焉。 盖中人以下之质,骤而语之太高,非惟不能以入,且将妄意躐 等,而有不切于身之弊,亦终于下而已矣。故就其所及而语之, 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,而渐进于高远也。”

  樊迟问知。子曰:“务民之义,敬鬼神而远之,可谓知矣。”问仁。曰:“仁者先难而后获,可谓仁矣。”知、远,皆去声。 民,亦人也。获,谓得也。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,而不惑于鬼 神之不可知,知者之事也。先其事之所难,而后其效之所得, 仁者之心也。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。程子曰:“人多信鬼神, 惑也。而不信者又不能敬,能敬能远,可谓知矣。”又曰:“先 难,克己也。以所难为先,而不计所获,仁也。”吕氏曰:“当 务为急,不求所难知;力行所知,不惮所难为。”

  子曰 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知,去声。乐,上二字并五教反,下一字音洛。乐, 喜好也。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,有似于水,故乐水;仁者 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,有似于山,故乐山。动静以体言,乐寿 以效言也。动而不括故乐,静而有常故寿。程子曰 :“非体仁 知之深者,不能如此形容之。”

  子曰:“齐一变,至于鲁;鲁一变,至于道。”孔子之时,齐俗急功利,喜夸诈,乃霸政之余习。鲁则重礼教,崇信义, 犹有先王之遗风焉,但人亡政息,不能无废坠尔。道,则先王 之道也。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,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。程子曰: “夫子之时,齐强鲁弱,孰不以为齐胜鲁也,然鲁犹存周公之 法制 。齐由桓公之霸,为从简尚功之治,太公之遗法变易尽 矣,故一变乃能至鲁。鲁则修举废坠而已,一变则至于先王之 道也。”愚谓二国之俗,惟夫子为能变之而不得试 。然因其言 以考之,则其施为缓急之序,亦略可见矣。

  子曰 :“觚不觚,觚哉!觚哉!”觚,音孤。觚,棱也,或曰酒器,或曰木简,皆器之有棱者也。不觚者,盖当时失其 制而不为棱也。觚哉觚哉,言不得为觚也。程子曰 :“觚而失 其形制,则非觚也。举一器,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。故君而失 其君之道,则为不君;臣而失其臣之职,则为虚位。”范氏曰: “人而不仁则非人,国而不治则不国矣。”

  宰我问曰:“仁者,虽告之曰:‘井有仁焉。’其从之也?”子曰:“何为其然也?君子可逝也,不可陷也;可欺也,不可 罔也。”刘聘君曰,“有仁之仁当作人”,今从之 。从,谓随 之于井而救之也。宰我信道不笃,而忧为仁之陷害,故有此问。 逝,谓使之往救。陷,谓陷之于井。欺,谓诳之以理之所有。 罔,谓昧之以理之所无。盖身在井上,乃可以救井中之人;若 从之于井,则不复能救之矣。此理甚明,人所易晓,仁者虽切 于救人而不私其身,然不应如此之愚也。

  子曰 :“君子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夫,音扶。约,要也。畔,背也。君子学欲其博,故于文无不 考;守欲其要,故其动必以礼。如此,则可以不背于道矣。程 子曰 :“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,必至于汗漫。博学矣,又能 守礼而由于规矩,则亦可以不畔道矣。”

  子见南子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曰:“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”说,音悦。否,方九反。南子,卫灵公之夫人,有淫 行。孔子至卫,南子请见,孔子辞谢 ,不得已而见之。盖古者 仕于其国,有见其小君之礼。而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, 故不悦。矢,誓也。所,誓辞也,如云“所不与崔、庆者”之 类。否,谓不合于礼,不由其道也。厌,弃绝也。圣人道大德 全,无可不可。其见恶人,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,则彼之不善, 我何与焉。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?故重言以誓之,欲其姑信此 而深思以得之也。

  子曰 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鲜,上声。中者,无过无不及之名也。庸,平常也。至,极也。鲜, 少也。言民少此德,今已久矣。程子曰 :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 之谓庸。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自世教衰,民不 兴于行,少有此德久矣。”

  子贡曰 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,何如?可谓仁乎?”子曰 :“何事于仁,必也圣乎!尧舜其犹病诸!施,去声。博, 广也。仁以理言,通乎上下。圣以地言,则造其极之名也。乎 者,疑而未定之辞。病,心有所不足也。言此何止于仁,必也 圣人能之乎!则虽尧舜之圣,其心犹有所不足于此也。以是求 仁,愈难而愈远矣。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 夫,音扶。以己及人,仁者之心也。于此观之,可以见天理之 周流而无闲矣。状仁之体,莫切于此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 也已。”譬,喻也。方,术也。近取诸身,以己所欲譬之他人, 知其所欲亦犹是也。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,则恕之事而仁之 术也。于此勉焉,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,而全其天理之公矣。 程子曰 :“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,此言最善名状。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,莫非己也。认得为己,何所不至;若不属己, 自与己不相干。如手足之不仁,气已不贯,皆不属己。故博施 济众,乃圣人之功用。仁至难言,故止曰 :‘己欲立而立人, 己欲达而达人,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’欲令如是观仁, 可以得仁之体。”又曰“论语言‘尧舜其犹病诸 ’者二。夫博 施者,岂非圣人之所欲?然必五十乃衣帛,七十乃食肉。圣人 之心,非不欲少者亦衣帛食肉也,顾其养有所不赡尔,此病其 施之不博也。济众者,岂非圣人之所欲?然治不过九州。圣人 非不欲四海之外亦兼济也,顾其治有所不及尔,此病其济之不 众也。推此以求,修己以安百姓,则为病可知。苟以吾治已足, 则便不是圣人。”吕氏曰:“子贡有志于仁,徒事高远,未知 其方。孔子教以于己取之,庶近而可入。是乃为仁之方,虽博 施济众,亦由此进。”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