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论语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6 22:00

论语集注卷九


  阳货欲见孔子,孔子不见,归孔子豚。孔子时其亡也,而往拜之,遇诸涂。归,如字,一作馈。阳货,季氏家臣,名虎。 尝囚季桓子而专国政。欲令孔子来见己,而孔子不往。货以礼, 大夫有赐于士,不得受于其家,则往拜其门。故瞰孔子之亡而 归之豚,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。谓孔子曰 :“来!予与尔言。” 曰:“怀其宝而迷其邦,可谓仁乎?”曰:“不可。”“好从事而 亟失时,可谓知乎?”曰:“不可。”“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” 孔子曰 :“诺。吾将仕矣。”好、亟、知,并去声。怀宝迷邦, 谓怀藏道德,不救国之迷乱。亟,数也。失时,谓不及事几之 会。将者,且然而未必之辞。货语皆讥孔子而讽使速仕。孔子 固未尝如此,而亦非不欲仕也,但不仕于货耳。故直据理答之, 不复与辩,若不谕其意者。阳货之欲见孔子,虽其善意,然不 过欲使助己为乱耳。故孔子不见者,义也。其往拜者,礼也。 必时其亡而往者,欲其称也。遇诸涂而不避者,不终绝也。随 问而对者,理之直也。对而不辩者,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。杨 氏曰:“扬雄谓孔子于阳货也,敬所不敬,为诎身以信道。非 知孔子者。盖道外无身,身外无道。身诎矣而可以信道,吾未 之信也。”

  子曰 :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”此所谓性,兼气质而言者也。气质之性,固有美恶之不同矣。然以其初而言,则皆不 甚相远也。但习于善则善,习于恶则恶,于是始相远耳。程子 曰:“此言气质之性。非言性之本也。若言其本,则性即是理, 理无不善,孟子之言性善是也。何相近之有哉?”

  子曰 :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知,去声。此承上章而言。人之气质相近之中,又有美恶一定,而非习之所能移者。程子 曰“人性本善,有不可移者何也?语其性则皆善也,语其才则 有下愚之不移。所谓下愚有二焉:自暴自弃也。人苟以善自治, 则无不可移,虽昏愚之至,皆可渐磨而进也。惟自暴者拒之以 不信,自弃者绝之以不为,虽圣人与居,不能化而入也,仲尼 之所谓下愚也。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,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 者,商辛是也。圣人以其自绝于善,谓之下愚,然考其归则诚 愚也。”或曰:“此与上章当合为一,子曰二字,盖衍文耳。”

  子之武城,闻弦歌之声。弦,琴瑟也。时子游为武城宰,以礼乐为教,故邑人皆弦歌也。夫子莞尔而笑,曰:“割鸡焉 用牛刀?”莞,华版反。焉,于虔反。莞尔,小笑貌,盖喜之 也。因言其治小邑,何必用此大道也。子游对曰 :“昔者偃也 闻诸夫子曰:‘君子学道则爱人,小人学道则易使也。’”易, 去声。君子小人,以位言之。子游所称,盖夫子之常言。言君 子小人,皆不可以不学。故武城虽小,亦必教以礼乐。子曰: “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前言戏之耳。”嘉子游之笃信,又以 解门人之惑也。治有大小,而其治之必用礼乐,则其为道一也。 但众人多不能用,而子游独行之。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,因反 其言以戏之。而子游以正对,故复是其言,而自实其戏也。

  公山弗扰以费畔,召,子欲往。弗扰,季氏宰。与阳货共执桓子,据邑以叛。

  子路不说,曰:“末之也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。”说,音悦。末,无也。言道既不行,无所往矣,何必公山氏之往乎? 子曰 :“夫召我者而岂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 夫,音扶。岂徒哉,言必用我也。为东周,言兴周道于东方。 程子曰 :“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,亦无不可改过之人, 故欲往。然而终不往者,知其必不能改故也。”

  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”请问之。曰 :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 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行是五者,则心存 而理得矣。于天下,言无适而不然,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。 五者之目,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。任,倚仗也,又言其效如 此。张敬夫曰 :“能行此五者于天下,则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 矣,然恭其本与?”李氏曰 :“此章与六言、六蔽、五美、四 恶之类,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。”

  佛肸召,子欲往。佛,音弼。肸,许密反。佛肸,晋大夫赵氏之中牟宰也。子路曰 :“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:‘亲于其 身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’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,如之 何!”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,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。亲,犹自 也。不入,不入其党也。子曰 :“然。有是言也。不曰坚乎, 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缁。磷,力刃反。涅,乃结反。 磷,薄也。涅,染皁物。言人之不善 ,不能浼己 。杨氏曰: “磨不磷,涅不缁,而后无可无不可。坚白不足,而欲自试于 磨涅,其不磷缁也者 ,几希 。”吾岂匏瓜也哉 ?焉能系而不 食?”焉,于虔反。匏,瓠也。匏瓜系于一处而不能饮食,人 则不如是也。张敬夫曰:“子路昔者之所闻,君子守身之常法。 夫子今日之所言,圣人体道之大权也。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 皆欲往者,以天下无不可变之人,无不可为之事也。其卒不往 者,知其人之终不可变而事之终不可为耳。一则生物之仁,一 则知人之智也。”

  子曰 :“由也,女闻六言六蔽矣乎?”对曰:“未也。”女,音汝,下同。蔽,遮掩也。“居!吾语女。语,去声。○ 礼:君子问更端,则起而对。故孔子谕子路,使还坐而告之。 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 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 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”好、知,并去声 。六言皆美德,然 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,则各有所蔽。愚,若可陷可罔之类。 荡,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。贼,谓伤害于物。勇者,刚之发。 刚者,勇之体。狂,躁率也。范氏曰 :“子路勇于为善,其失 之者,未能好学以明之也,故告之以此。曰勇、曰刚、曰信、 曰直,又皆所以救其偏也。”

  子曰 :“小子!何莫学夫诗?夫,音扶。小子,弟子也。诗,可以兴,感发志意。可以观,考见得失。可以群,和而不 流。可以怨。怨而不怒。迩之事父,远之事君。人伦之道,诗 无不备,二者举重而言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。”其绪余又足 以资多识。学诗之法,此章尽之。读是经者,所宜尽心也。

  子谓伯鱼曰 :“女为周南召南矣乎?人而不为周南召南,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?”女,音汝。与,平声。为,犹学也。 周南召南,诗首篇名。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。正墙面而立,言 即其至近之地,而一物无所见,一步不可行。

  子曰 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敬而将之以玉帛,则为礼;和而发之以钟鼓,则为乐。 遗其本而专事其末,则岂礼乐之谓哉?程子曰 :“礼只是一个 序,乐只是一个和。只此两字,含蓄多少义理。天下无一物无 礼乐①。且如置此两椅,一不正,便是无序。无序便乖,乖便 不和。又如盗贼至为不道,然亦有礼乐。盖必有总属,必相听 顺,乃能为盗。不然,则叛乱无统,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。 礼乐无处无之,学者须要识得。”

  ①“乐”原作“义 ”,据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
  子曰 :“色厉而内荏,譬诸小人,其犹穿窬之盗也与?”荏,而审反。与,平声。厉,威严也。荏,柔弱也。小人,细 民也。穿,穿壁。窬,踰墙。言其无实盗名,而常畏人知也。

  子曰 :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乡者,鄙俗之意。原,与愿同。荀子原悫,注读作愿是也。乡原,乡人之愿者也。盖其同 流合污以媚于世,故在乡人之中,独以愿称。夫子以其似德非 德,而反乱乎德,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。详见孟子末篇。

  子曰:“道听而涂说,德之弃也。”虽闻善言,不为己有,是自弃其德也。王氏曰 :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,道听 涂说,则弃之矣。”

  子曰 :“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?与,平声。鄙夫,庸恶陋劣之称 。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何氏曰: “患得之,谓患不能得之。”苟患失之,无所不至矣。”小则吮 痈舐痔,大则弒父与君,皆生于患失而已。胡氏曰 :“许昌靳 裁之有言曰:‘士之品大概有三:志于道德者,功名不足以累 其心;志于功名者,富贵不足以累其心;志于富贵而已者,则 亦无所不至矣。’志于富贵,即孔子所谓鄙夫也。”

  子曰 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。气失其平则为疾,故气?之偏者亦谓之疾。昔所谓疾,今亦无之,伤俗之益 衰也。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荡;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; 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诈而已矣。”狂者,志愿太高 。肆,谓 不拘小节。荡则踰大闲矣。矜者,持守太严。廉,谓棱角厉。 忿戾则至于争矣。愚者,暗昧不明。直,谓径行自遂。诈则挟 私妄作矣。范氏曰 :“末世滋伪。岂惟贤者不如古哉?民性之 蔽,亦与古人异矣。”

  子曰 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”重出。

  子曰 :“恶紫之夺朱也,恶郑声之乱雅乐也,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恶,去声。覆,芳服反。朱,正色。紫,闲色。雅, 正也。利口,捷给。覆,倾败也。范氏曰 :“天下之理,正而 胜者常少,不正而胜者常多,圣人所以恶之也。利口之人,以 是为非,以非为是,以贤为不肖,以不肖为贤。人君苟悦而信 之,则国家之覆也不难矣。”

  子曰 :“予欲无言。”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,而不察其天理流行之实,有不待言而著者。是以徒得其言,而不得其所以 言 ,故夫子发此以警之 。子贡曰:“子如不言,则小子何述 焉?”子贡正以言语观圣人者,故疑而问之。子曰 :“天何言 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”四时行,百物生,莫 非天理发见流行之实,不待言而可见。圣人一动一静,莫非妙 道精义之发,亦天而已,岂待言而显哉?此亦开示子贡之切, 惜乎其终不喻也。程子曰 :“孔子之道,譬如日星之明,犹患 门人未能尽晓,故曰‘予欲无言’。若颜子则便默识,其它则 未免疑问,故曰‘小子何述’ 。”又曰:“‘天何言哉,四时行 焉,百物生焉 ’,则可谓至明白矣 。”愚按:此与前篇无隐之 意相发,学者详之。

  孺悲欲见孔子,孔子辞以疾。将命者出户,取瑟而歌。使之闻之。孺悲,鲁人,尝学士丧礼于孔子。当是时必有以得罪 者。故辞以疾,而又使知其非疾,以警教之也。程子曰 :“此 孟子所谓不屑之教诲,所以深教之也。”

  宰我问 :“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。期,音基,下同。期,周年也。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恐 居丧不习而崩坏也。旧谷既没,新谷既升,钻燧改火,期可已 矣 。”钻,祖官反。没,尽也。升,登也。燧,取火之木也。 改火,春取榆柳之火,夏取枣杏之火,夏季取桑柘之火,秋取 柞楢之火,冬取槐檀之火,亦一年而周也。已,止也。言期年 则天运一周,时物皆变,丧至此可止也。尹氏曰 :“短丧之说, 下愚且耻言之。宰我亲学圣人之门,而以是为问者,有所疑于 心而不敢强焉尔。”子曰:“食夫稻,衣夫锦,于女安乎?” 曰:“安。”夫,音扶,下同。衣,去声。女,音汝,下同。 礼。父母之丧:既殡,食粥、麤衰。既葬,疏食、水饮,受以 成布。期而小祥,始食菜果,练冠縓缘、要绖不除,无食稻衣 锦之理。夫子欲宰我反求诸心,自得其所以不忍者。故问之以 此,而宰我不察也。“女安则为之!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 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女安,则为之 !”乐,上 如字,下音洛。此夫子之言也。旨,亦甘也。初言女安则为之, 绝之之辞。又发其不忍之端,以警其不察。而再言女安则为之 以深责之。宰我出。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!子生三年,然后免 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予也有三年之爱于 其父母乎?”宰我既出,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,故深 探其本而斥之。言由其不仁,故爱亲之薄如此也。怀,抱也。 又言君子所以不忍于亲,而丧必三年之故。使之闻之,或能反 求而终得其本心也。范氏曰 :“丧虽止于三年,然贤者之情则 无穷也。特以圣人为之中制而不敢过,故必俯而就之。非以三 年之丧,为足以报其亲也。所谓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,特以 责宰我之无恩,欲其有以跂而及之尔。”

  子曰 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,为之犹贤乎已。”博,局戏也。弈,围棋也 。已,止也。李氏 曰:“圣人非教人博弈也,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。”

  子路曰 :“君子尚勇乎?”子曰:“君子义以为上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,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。”尚,上之也 。君子 为乱,小人为盗,皆以位而言者也。尹氏曰 :“义以为尚,则 其勇也大矣。子路好勇,故夫子以此救其失也。”胡氏曰:“疑 此子路初见孔子时问答也。”

  子贡曰 :“君子亦有恶乎?”子曰:“有恶:恶称人之恶者,恶居下流而讪上者,恶勇而无礼者,恶果敢而窒者。”恶, 去声,下同。惟恶者之恶如字。讪,所谏反。讪,谤毁也。窒, 不通也。称人恶,则无仁厚之意。下讪上,则无忠敬之心。勇 无礼,则为乱。果而窒,则妄作。故夫子恶之。曰 :“赐也亦 有恶乎?”“恶徼以为知者,恶不孙以为勇者,恶讦以为直者。” 徼,古尧反。知、孙,并去声。讦,居谒反。恶徼以下,子贡 之言也。徼,伺察也。讦,谓攻发人之阴私。杨氏曰 :“仁者 无不爱,则君子疑若无恶矣。子贡之有是心也,故问焉以质其 是非。”侯氏曰:“圣贤之所恶如此,所谓唯仁者能恶人也。”

  子曰: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,近之则不孙,远之则怨。”近、孙、远,并去声 。此小人,亦谓仆隶下人也。君子之于 臣妾,庄以?之,慈以畜之,则无二者之患矣。

  子曰:“年四十而见恶焉,其终也已。”恶,去声。四十,成德之时。见恶于人,则止于此而已,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。 苏氏曰“此亦有为而言,不知其为谁也。”

  此篇多记圣贤之出处,

  微子去之,箕子为之奴,比干谏而死。微、箕,二国名。子,爵也。微子,纣庶兄。箕子、比干,纣诸父。微子见纣无 道,去之以存宗祀。箕子、比干皆谏,纣杀比干,囚箕子以为 奴,箕子因佯狂而受辱。孔子曰 :“殷有三仁焉。”三人之行 不同,而同出于至诚恻怛之意,故不咈乎爱之理,而有以全其 心之德也。杨氏曰:“此三人者,各得其本心,故同谓之仁。”

  柳下惠为士师 ,三黜。人曰 :“子未可以去乎?”曰:

  “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 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”三,去声。焉,于虔反.士师,狱官。黜,退也。柳下惠 三黜不去,而其辞气雍容如此,可谓和矣。然其不能枉道之意, 则有确乎其不可拔者。是则所谓必以其道,而不自失焉者也。 ○胡氏曰:“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。”

  齐景公待孔子,曰 :“若季氏则吾不能,以季、孟之闲待之。”曰:“吾老矣,不能用也。”孔子行。鲁三卿,季氏最贵, 孟氏为下卿。孔子去之,事见世家。然此言必非面语孔子,盖 自以告其臣,而孔子闻之尔。程子曰:“季氏强臣,君待之之 礼极隆,然非所以待孔子也。以季、孟之闲待之,则礼亦至矣。 然复曰‘ 吾老矣不能用也’,故孔子去之。盖不系待之轻重, 特以不用而去尔。”

  齐人归女乐,季桓子受之。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归,如字,或作馈。朝,音潮。季桓子,鲁大夫,名斯。按史记 ,“定公 十四年,孔子为鲁司寇,摄行相事。齐人惧,归女乐以沮之”。 尹氏曰 :“受女乐而怠于政事如此,其简贤弃礼,不足与有为 可知矣。夫子所以行也,所谓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者与?”范 氏曰:“此篇记仁贤之出处,而折中以圣人之行,所以明中庸 之道也。”

 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:“凤兮 !凤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已而,已而 !今之从政者殆而!”接 舆,楚人,佯狂辟世。夫子时将适楚,故接舆歌而过其车前也。 凤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,接舆以比孔子,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 也。来者可追,言及今尚可隐去。已,止也。而,语助辞。殆, 危也。接舆盖知尊孔子而趋不同者也。孔子下,欲与之言。趋 而辟之,不得与之言。辟,去声。孔子下车,盖欲告之以出处 之意。接舆自以为是,故不欲闻而避之也。

  长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过之,使子路问津焉。沮,七余反。溺,乃历反。二人,隐者。耦,并耕也。时孔子自楚反乎 蔡。津,济渡处。长沮曰 :“夫执舆者为谁?”子路曰 :“为 孔丘。”曰:“是鲁孔丘与?” :“是也。”曰:“是知津矣。” 夫,音扶。与,平声。执舆,执辔在车也。盖本子路御而执辔, 今下问津,故夫子代之也。知津,言数周流,自知津处。问于 桀溺,桀溺曰:“子为谁?”曰:“为仲由。”曰:“是鲁孔丘之 徒与?”对曰:“然。”曰: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世之士哉?”耰而不辍。徒 与之与,平声。滔,吐刀反。辟,去声。耰,音忧。滔滔,流 而不反之意。以,犹与也。言天下皆乱,将谁与变易之?而, 汝也。辟人,谓孔子。辟世,桀溺自谓。耰,覆种也。亦不告 以津处。子路行以告。夫子怃然曰:“鸟兽不可与同群,吾非 斯人之徒与而谁与?天下有道,丘不与易也。”怃,音武。与, 如字。怃然,犹怅然,惜其不喻己意也。言所当与同群者,斯 人而已,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?天下若已平治,则我无用变 易之。正为天下无道,故欲以道易之耳。程 子曰 :“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,故其言如此也。”张子曰: “圣人之仁,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。”

  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莜。子路问曰 :“子见夫子乎?”丈人曰 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。孰为夫子?”植其杖 而芸。莜,徒吊反。植,音值。丈人,亦隐者。莜,竹器。分, 辨也。五谷不分,犹言不辨菽麦尔,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 也。植,立之也。芸,去草也。子路拱而立。知其隐者,敬之 也。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食,音嗣。见, 贤遍反。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子曰 :“隐者也。”使子路反见 之。至则行矣。孔子使子路反见之,盖欲告之以君臣之义。而 丈人意子路必将复来,故先去之以灭其迹,亦接舆之意也。子 路曰 :“不仕无义。长幼之节,不可废也;君臣之义,如之何 其废之?欲洁其身,而乱大伦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道之 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长,上声。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 。盖丈人 之接子路甚倨,而子路益恭,丈人因见其二子焉。则于长幼之 节,固知其不可废矣,故因其所明以晓之。伦,序也。人之大 伦有五: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 信是也。仕所以行君臣之义,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。然谓 之义,则事之可否,身之去就,亦自有不可苟者。是以虽不洁 身以乱伦 ,亦非忘义以殉禄也 。福州有国初时写本,路下有 “反子”二字,以此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。未知是否?○范 氏曰:“隐者为高,故往而不反。仕者为通,故溺而不止。不 与鸟兽同群,则决性命之情以饕富贵。此二者皆惑也,是以依 乎中庸者为难。惟圣人不废君臣之义,而必以其正,所以或出 或处而终不离于道也。”

  逸民:伯夷、叔齐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张、柳下惠、少连。少,去声,下同。逸,遗逸。民者,无位之称。虞仲,即仲雍, 与大伯同窜荆蛮者。夷逸、朱张,不见经传。少连,东夷人。 子曰 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齐与!”与,平声。

  谓 :“柳下惠、少连,降志辱身矣。言中伦,行中虑,其斯而已矣。”中,去声,下同。柳下惠事见上 。伦,义理之次 第也。虑,思虑也。中虑,言有意义合人心。少连事不可考。 然记称其“善居丧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。期悲哀,三年忧”。 则行之中虑,亦可见矣。谓 :“虞仲、夷逸,隐居放言。身中 清,废中权。仲雍居吴,断发文身,裸以为饰。隐居独善,合 乎道之清 。放言自废,合乎道之权。我则异于是,无可无不 可。”孟子曰:“孔子可以仕则仕,可以止则止,可以久则久, 可 以速则速。”所谓无可无不可也。谢氏曰“七人隐遯不污则同, 其立心造行则异。伯夷、叔齐,天子不得臣,诸侯不得友,盖 已遯世离群矣,下圣人一等,此其最高与!柳下惠、少连,虽 降志而不枉己,虽辱身而不求合,其心有不屑也。故言能中伦, 行能中虑。虞仲、夷逸隐居放言,则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。 然清而不污也,权而适宜也,与方外之士害义伤教而乱大伦者 殊科。是以均谓之逸民。”尹氏曰:“七人各守其一节,而孔 子则无可无不可,此所以常适其可 ,而异于逸民之徒也。”扬 雄曰 :“观乎圣人则见贤人。是以孟子语夷,惠,亦必以孔子 断之。”

  大师挚适齐,大,音泰。大师,鲁乐官之长。挚,其名也。亚饭干适楚,三饭缭适蔡,四饭缺适秦。饭,扶晚反。缭,音 了。亚饭以下,以乐侑食之官。干、缭、缺,皆名也。鼓方叔 入于河,鼓,击鼓者。方叔,名。河,河内。播?武入于汉, 徒刀反。播,摇也。?,小鼓。两旁有耳,持其柄而摇之,则 旁耳还自击。武,名也。汉,汉中。少师阳、击磬襄入于海。 少,去声。少师,乐官之佐。阳、襄,二人名。襄即孔子所从 学琴者。海,海岛也。此记贤人之隐遯以附前章,然未必夫子 之言也。末章放此。张子曰 :“周衰乐废,夫子自卫反鲁,一 尝治之。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。及鲁益衰,三桓僭妄,自大 师以下,皆知散之四方,逾河蹈海以去乱。圣人俄顷之助,功 化如此。如有用我,期月而可。岂虚语哉?”

  周公谓鲁公曰 :“君子不施其亲,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故旧无大故,则不弃也。无求备于一人。”施,陆氏本作弛,诗 纸反。福本同。鲁公,周公子伯禽也。弛,遗弃也。以,用也。 大臣非其人则去之,在其位则不可不用。大故,谓恶逆。李氏 曰:“四者皆君子之事,忠厚之至也。”胡氏曰:“此伯禽受 封之国,周公训戒之辞。鲁人传诵,久而不忘也。其或夫子尝 与门弟子言之欤?

  周有八士:伯达、伯适、仲突、仲忽、叔夜、叔夏、季随、季騧。騧,乌瓜反。或曰“成王时人 ”,或曰“宣王时人 ”。 盖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,然不可考矣。张子曰 :“记善人之多 也。”愚按:此篇孔子于三仁、逸民、师挚、八士,既皆称赞 而品列之;于接舆、沮、溺、丈人,又每有惓惓接引之意。皆 衰世之志也,其所感者深矣。在陈之叹,盖亦如此。三仁则无 间然矣,其余数君子者,亦皆一世之高士。若使得闻圣人之道, 以裁其所过而勉其所不及,则其所立,岂止于此而已哉?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0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