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心录之六 续编二
上大人书一 正德七年
寓都下男王守仁百拜,上父亲大人膝下。
杭州差人至,备询大人起居游览之乐,不胜喜慰。寻得书,乃有二十四叔囗囗囗囗囗固自有数,胡乃适囗囗时,信乎乐事不常,人生若寄,古之达人所以适情任性,优游物表,遗身家之累,养真恬旷之乡,良有以也。伏惟大人年近古稀,期功之制,礼所不逮,自宜安闲愉怿,放意林泉,木斋雪湖词老,时往一访;稽山鉴湖诸处,将出一游;洗脱世垢,摄养天和;上以增祖母之寿,下以垂子孙之囗庆。囗囗
男等安居如常,七妹当在八月,身体比常甚佳;妇姑之间,近亦颇睦。曰仁考满亦在出月初旬,出处去就,俟曰仁至,计议已定,然后奉报也。
河南贼稍平,然隐伏者尚难测;山东势亦少减,而刘七竟未能获;四川诸江西虽亦时有捷报,而起者亦复不少;至于粮饷之不继,马疋之乏绝,边军之日疲,流氓之愈困,殆有不可胜言者。而庙堂之上,固已晏然,有坐享太平之乐,自是而后,将益轻祸患,愈肆盘游,妖孽并兴,谗谄日甚,有识者复何所望乎!
守城妻无可寄托,张妹夫只得自行送回。大娘子早晚无人,须搬渠来男处,将就同住。六弟闻已起程,至今尚未见到。闻余姚居址亦已分析各人管理,不致荒废,此亦了当一事。
今年造册,田业之下瘠者,亲戚之寄托者,惟例从刊省,拒绝之为佳。时事如此,为子孙计者,但当遗之以安,田业鲜少,为累终寡耳。赵八田近因农民例开,必愿上纳,阻之不可。昨日已告通状,想亦只在仓场之列,不久当南还矣。
九弟所患,不审近日如何?身体若未壮健,诵读亦且宜缓,须遣之从黄司与游,得清心寡欲,将来不失为纯良之士,亦何必务求官爵之荣哉!
守文、守章,亦宜为择道德之师,文字且不必作,只涵咏讲明为要。男观近世人家子弟之不能大有成就,皆由父兄之所以教之者陋而望之者浅。人来,说守文质性甚异,不可以小就待之也。
因便报安,省侍未期,书毕不胜瞻恋。闰五月十一日,守仁百拜书。
此正德七年,阳明先生寄其父尚书书也。正德初,先生以救戴铣等触刘瑾,谪龙场丞。五年瑾诛,乃量移卢陵知县,入觐迁刑部主事,改吏部验封。书云“寓都下”者,正此时也。时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山东、江西诸盗窃发,平叛不常,先生忧国之心,至为笃挚,而泄泄者方笑以为迂,可胜叹哉!是年八月,陆完歼刘七于狼山,此书在闰五月,故云“未弋获”也。苏潭跋,嘉靖六月二日〔一〕,书于粤西抚署之清风堂。
文成此迹,在正德七年,年四十一矣,其出抚南赣之前四年也。中间语及家国事,沉笃悱恻,令人感仰,不必言矣。而其语及教子弟读书,谓“只涵泳讲明为要 ”,即此亦是姚江一举隅耳。文成于书不必尽工,而此家书则尤其所最用意者。兰雪持此来属为题识,盖其近日新收诸秘芨者,后幅有“蕴山手识”语,为之展玩累日。嘉庆丙寅秋八月二十九日,方纲。
道光六年,元至黔、滇,生学使者刻此书墨迹于石,以示元。此王文成龙场旧地,得悟良知处。正德初期,政甚紊,故此书多忠愤之词。然竟能骤任文成,治赣治粤,削平寇乱,则庙堂不可谓无人矣。阮元跋。
右阳明先生与父太宰公书。养志之义,蔼然行间,尤念念不忘君国,身系社稷,时有隐忧,得古大臣气象。史称 :“当是时,谗邪构煽,祸变叵测,微守仁,东南事几殆 。”信矣。而诋之者顾谓“明之天下不亡于流贼贼而亡于阳明 ”。噫!是何言与!先生一屈于嬖幸,再屈于桂萼,迄于今诋诃未熄,道高毁举,何其穷也。太宰公母岑,年逾百岁卒,时公已七十,故书云 :“上增祖母之寿”。与父书书姓,当时风尚使然,揭之以语不知者。赵怀玉。
本篇录自日本《阳明学报》第一五七号所载蓬累轩编《姚江杂纂》。原文拓片现藏九州大学图书馆。
共有0条评论 网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