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链接: 老印书画国际 雲亭勸水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籍

中庸集注

作者:朱熹   发表时间:2025-04-05 00:47

第三十二章


  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化,亦天道也。前章言至圣之德,此章言至诚之道。然至诚之道,非至圣不能知;至圣之德,非至 诚不能为,则亦非二物矣。此篇言圣人天道之极致,至此而无 以加矣。

  诗曰“衣锦尚絅 ”,恶其文之着也。故君子之道,闇然而日章;小人之道,的然而日亡。君子之道:淡而不厌,简而文, 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。

  衣,去声。絅,口迥反。恶,去声。闇,于感反。前章言圣人之德,极其盛矣。此复自下学立心之始言之,而下文又推 之以至其极也 。诗国风卫硕人、郑之丰,皆作“衣锦褧衣”。 褧、絅同。襌衣也。尚,加也。古之学者为己,故其立心如此。 尚絅故闇然,衣锦故有日章之实。淡、简、温,絅之袭于外也; 不厌而文且理焉,锦之美在中也。小人反是,则暴于外而无实 以继之,是以的然而日亡也。远之近,见于彼者由于此也。风 之自,着乎外者本乎内也。微之显,有诸内者形诸外也。有为 己之心,而又知此三者,则知所谨而可入德矣。故下文引诗言 谨独之事。

  诗云:“潜虽伏矣,亦孔之昭!”故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子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。

  恶,去声。诗小雅正月之篇。承上文言“莫见乎隐、莫显乎微”也。疚,病也。无恶于志,犹言无愧于心,此君子谨独 之事也。

  诗云:“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。”故君子不动而敬,不言而信。

  相,去声。诗大雅抑之篇。相,视也。屋漏,室西北隅也。承上文又言君子之戒谨恐惧,无时不然,不待言动而后敬信, 则其为己之功益加密矣。故下文引诗幷言其效。

  诗曰:“奏假无言,时靡有争。”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,不怒而民威于鈇钺。

  假,格同。鈇,音夫。诗商颂烈祖之篇。奏,进也。承上文而遂及其效,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,极其诚敬,无有言说 而人自化之也。威,畏也。鈇,莝斫刀也。钺,斧也。

  诗曰:“不显惟德!百辟其刑之。”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。

  诗周颂烈文之篇。不显,说见二十六章,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。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,而诸侯法之,则其德愈 深而效愈远矣。笃,厚也。笃恭,言不显其敬也。笃恭而天下 平,乃圣人至德渊微,自然之应,中庸之极功也

  诗云:“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。”子曰:“声色之于以化民,末也。”诗曰:“德輶如毛”,毛犹有伦。“上天之载,无声 无臭”,至矣!

  輶,由、酉二音。诗大雅皇矣之篇。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,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。又引孔子之言,以为声色乃 化民之末务,今但言不大之而已,则犹有声色者存,是未足以 形容不显之妙。不若烝民之诗所言“德輶如毛 ”,则庶乎可以 形容矣,而又自以为谓之毛,则犹有可比者,是亦未尽其妙。 不若文王之诗所言“上天之事,无声无臭 ”,然后乃为不显之 至耳。盖声臭有气无形,在物最为微妙,而犹曰无之,故惟此 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。非此德之外,又别有是三等,然后为 至也。

上一页:第三十一章

下一页:第三十三章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数据...

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
    首页 | 书馆 | 话题 | 集市 | 观影 | 赏图 | 下载 | 留言 | 链接

    每日9:00-24:00

    在线客服